本刊記者 杜 曉 實習(xi) 生 劉入豪 楊歡
“疫情防控指揮係統決(jue) 策力、執行力,是武漢保衛戰能否打好打贏的前提條件和關(guan) 鍵環節。”連日來,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中央政法委秘書(shu) 長陳一新強調,指揮係統要加強戰略謀劃、戰術實施,搭建大數據平台、加強大數據分析,時刻心中有“數”,建立健全有力有序有效的指揮機製,實現疫情防控科學化、精準化、高效化。
日前,在工信部召開的媒體(ti) 通氣會(hui) 上,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韓夏稱,目前,3家基礎電信企業(ye) 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在得到用戶授權的情況下,基於(yu) 電信大數據分析,向用戶提供本人“14天內(nei) 到訪地查詢”服務。該服務可以幫助有關(guan) 部門提高對流動人員行程查驗的效率,對重點人群進行排查,實施精準防控,並且有助於(yu) 做好當前形勢下的複工複產(chan) 。
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機、區塊鏈……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先進科技手段被運用得越來越多,取得了良好效果。
先進技術用於(yu) 防疫 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蕭冬梅(化名)是一名社區工作人員,主要負責社區居民的信息登記工作。據她介紹,此前,一直由居民人工填寫(xie) 相關(guan) 信息。
“人工填表不僅(jin) 耗時費力,而且容易出現差錯。比如,居民可能寫(xie) 錯字或者漏填信息,導致我們(men) 在後期整理匯總時遇到了不少困難。而且,把紙質文字轉為(wei) 電腦上的數據也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工作壓力較大。”蕭冬梅說。
鑒於(yu) 上述情況,蕭冬梅所在社區推出了一款微信小程序,居民隻需要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便可在彈出的電子問卷上快速填寫(xie) “姓名、住址、健康狀況、聯係方式”等個(ge) 人信息,全程沒有任何接觸,避免交叉感染。
在蕭冬梅看來,這種登記方式有效地提升了社區疫情排查的效率,“不僅(jin) 減少了人工登記耗費的時間,而且後期工作人員在整理數據時也不必一一錄入,因為(wei) 所有數據都可以通過小程序後台看到。”
自2月8日起,蕭冬梅所在社區開始施行封閉式管理,為(wei) 了確保社區安全,減少高峰時段居民進出社區的排隊時間,該社區正式運行人臉識別係統。
“人臉識別係統上線後,單個(ge) 居民的登記排查時間縮短至十幾秒。對於(yu) 一些使用手機不太熟練的老年人來說,人臉識別也更加便捷安全。”蕭冬梅說。
在防控疫情宣傳(chuan) 方麵,除了登門勸說、掛橫幅、貼海報等傳(chuan) 統方式以外,蕭冬梅所在社區還利用無人機反複播放防控疫情相關(guan) 常識,提醒社區內(nei) 居民不串門、戴口罩、勤洗手等。
“無人機上放著小喇叭,隨時隨地播放疫情防控知識,能夠全天候工作,宣傳(chuan) 效率和覆蓋率很高,基本能讓每位居民聽到。”蕭冬梅說。
另據蕭冬梅介紹,該社區還利用無人機集中開展街道消毒工作,無人機每天早晚各工作一次,每次可噴灑500平方米的範圍。利用無人機進行消毒,不僅(jin) 比人工噴灑的效果好,而且減少了人為(wei) 接觸的交叉感染風險,減輕了清潔工的工作量。
隨著複工複產(chan) 全麵鋪開,地鐵站等場所無疑是防控疫情的重中之重。
黃青石(化名)是一名地鐵工作人員,他所在的地鐵站於(yu) 2月9日引入了熱成像人體(ti) 測溫設備。
黃青石告訴記者,以往地鐵站工作人員需麵對麵近距離對乘客進行體(ti) 溫檢測,這種方法不僅(jin) 容易造成人員擁堵,而且還會(hui) 加大交叉感染的可能性。“熱成像人體(ti) 測溫設備能夠利用生物識別技術,快速有效地對過往乘客進行體(ti) 溫篩選,提高通行效率。機器如果發現檢測範圍內(nei) 有體(ti) 溫異常者,就會(hui) 自動預警,這時坐在測溫器顯示屏後麵的工作人員便會(hui) 及時對預警作出反應,找出體(ti) 溫異常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