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上海 聰明海關服務促經濟發展

 新聞     |      2020-05-21 16:49
圖集 上海海關試點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技術切換業務演練 陳君言攝上海海關派員幫助自貿區企業用戶開展自助申報陸開攝上海海關派員指導客戶進行海關稅費支付陸開攝上海海關技術處派員進行信息係統程序調整賀菁攝  企業貨車過卡口時,電子係統自動審核車輛信息進行放行黃尚尚攝   值得一提的是,一組數字與之形成對比:2017年1至8月,上海關區貨物進、出口海關通關時間分別為21.67小時和1.35小時,較2016年全年進、出口海關通關時間分別縮短26.44%和32.02%。   數字的背後,源自海關科技的創新與發展,海關信息化水平的進步。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促進外貿穩定增長、推進“放管服”改革等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海關總署相關部署要求,上海海關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通關時效、加強監管,將科技手段全麵融進業務改革、內部治理以至口岸建設等各個領域,不中斷創造先行先試的經驗,努力打造“理念領先、技術先進、治理科學”的聰明型海關。   深化改革“新引擎”   近幾年,改革已步進攻堅期和深水期,落地生根的任務愈發艱巨,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創新轉型的先行者,上海海關一直把“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作為麵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   海關實施的一係列改革任務涉及眾多配套信息化係統建設和技術支持保障工作,上海海關技術部分針對海關改革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大課題,主動思考、認真研究,切實做好提前參與和頂層設計,突出重點,集中氣力抓好分類通關改革、通關作業無紙化、上海自貿區、全國通關一體化等重點項目。   上海海關是首批開展分類通關改革試點的海關之一,並在全國海關率先實現了關區全覆蓋。與之相配套,上海海關開發了風險監控輔助決策係統、艙單風險分析係統、企業治理信息係統等一係列應用項目,同時完成了審單治理監控分析係統、法檢商品預錄進檢控係統和EDI預錄進規範申報輔助係統開發,有序推進“一次申報、分步處置”和貨物放行信息電子化治理等業務改革項目,率先啟動存量報關單證檔案電子化試點工作,為改革的順利實施並取得成效奠定了基礎。   此後,上海海關按照總署同一部署,深進推進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開發“擔保驗放”模式和隨附單據事中補傳的新功能,開發報關單隨附單據上傳功能,在所有現場單位推廣報關單修改/撤銷無紙化試點應用,2017年1至8月通關作業無紙化率達到95.3%,業務規模居全國海關首位。   201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為更好地適應改革創新和現代物流需要,推進貿易便利,上海海關依托信息化手段支撐了建區以來自貿區海關各項業務改革,組織開發自貿區海關監管信息化係統,為企業提供“上風集成、資源整合、分工專業、功能互補”的一體化通關服務,幫助企業提速增效,最大限度地開釋自貿區改革紅利;在自貿區海關監管信息化係統中新增“智能化卡口治理”模塊,將卡口治理信息化係統與監管車輛備案、物流監控、機場貨站治理等係統聯通,實現物流數據的聯動和共享。2016年自貿區一線進、出境均勻通關時間分別較區外縮短79.1%和11%,企業通關本錢降低10%,一線進出境風險自動判別、自動驗放比例超過90%。   2016年開始,上海海關承擔了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試點工作。   在這次改革試點中,上海海關充分以科技手段優化關區業務現場通關治理體係,建設艙單風險分析係統,實現艙單加解鎖、報關單布控等功能;新增報關申報電子委托代理功能、數據分析與參數評估功能;更新了3000多台EDI報關客戶端,完成“自主報稅”“匯總征稅”“報關代理電子委托”等多項重大功能調整。   針對超長時間未放行報關單缺少有效解決手段的題目,上海海關自主開發應用“上海海關通關時效監控係統”,在具體單證層麵對“24小時內申報未放行報關單”“超長時間未放行報關單”等項目進行實時自動監控,督促有關現場單位及時予以處置,避免環節銜接不緊密、工作疏漏等影響通關時效;在宏觀時效層麵定期分析查找影響通關時效的典型題目,優化流程、崗位和業務操縱,科學調配監管資源。2017年8月,運用該係統對超期未放行報關單的處置率達98.14%。同時該係統在利用中還揪出了個別企業的不法行為,為維護通關作業秩序作出了積極貢獻。   當前,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已成為體現業界科技創新能力的標誌之一。上海海關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積極推動大數據應用,瞄準“機器代人”目標,在第三方智能算法專家團隊輔助下探索開展商品回類智能判別研究。   回類智能判別模型依托稅則、海關回類決定書、社會化預回類谘詢建議書、報關單曆史數據及各類互聯網信息等多種數據源,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智能處理技術,為商品名稱、規格型號等描述性信息的文本特征向量建立數據挖掘模型,對計算機進行練習學習並形成人工智能知識,目前該模型對84、85、90章節商品回類的自動判別正確率已超過80%,為通關作業提速增效打下了基礎。   聰明監管“助推器”   業務與科技的不中斷融合,為海關監管方式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科技在海關監管中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句話說得好,“管得住才能通得快”。   這些年,上海海關在建設物流監控體係中,注重各項科技手段的集成應用,通過設備整合、流程優化、引進內控機製等措施,嚴密實際監管,全麵提升查驗工作質量。目前,已集成視頻監控係統、集裝箱自動識別檢查監控網絡、車輛衛星定位係統、電子地磅、電子閘門控製係統等多項先進技術,並在全關所有卡口安裝使用。   上海自貿區自設立以來,上海海關進一步加快推進自貿區卡口智能化改造,增配光學視頻車輛智能識別儀、電子車牌、電子關鎖和二維碼掃描設備,靈活地實現了卡口新老業務模式的並行運行,並在重點卡口裝備H986非侵進式檢查設備、大型輻射探測儀器。建設智能視頻圖像識別和分析係統,運用模式識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開展應用研究,實現對自貿區貨運卡口和行政卡口及其他海關監管場所的海量非格式化視頻監控圖像進行識別和智能分析。首次實現了用戶在手機端接收核放單二維碼並在智能化卡口放行的功能。   通過軟硬件集成聯動,自貿區海關卡口實現了“車輛識別、數據集成、風險提示、道閘抬杆、貨物驗放”連貫自動化作業。目前共建成智能化卡口通道108道,實現進出區車輛(箱號)識別、GPS核銷、關鎖解鎖、信息比對、單證判定、自動抬杆和底賬核注的卡口全自動智能化操縱;過卡流程從“二下二上四敲章”升級為“零下零上不敲章”,均勻過卡時間從6分鍾縮短至15秒以內,企業反映車輛周轉率有效提升,部分企業物流運作效率提升20%至30%。   此外,利用新技術創新查驗工作方法,在洋山海關探索實施集約化集裝箱檢查新模式,通過整合監控中心和檢進設備的整體信息化升級,技檢查獲率由原2%上升至11%;上線應用單兵設備,自2016年9月開展移動查驗單兵試點進行人工查驗“現場錄進,即時審核”無紙化操縱,目前單兵係統作業率已占全部查驗單證的85%以上,帶動全年關區均勻查驗時間縮短15%;開發4G可視化查驗輔助係統,實現移動手持終端通過無線網絡即時視頻語音交流、圖像及視頻資料庫調閱等多項功能;構建查驗信息化平台,搭建海關與港區團體、機場團體的查驗信息交互平台,改變現在需要企業遞交紙質米兰体育全站單證的方式,推進實現查驗全流程無紙化步伐,大大縮短查驗前海關業務辦理時間,有效提升選查環節的規範化、標準化操縱,對現場查驗的作業要求更為精確和有效。   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是近年來的國家貿易新興業態。   2012年,上海市正式獲批全國首批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以下簡稱跨境電商)試點城市。為了滿足跨境電商貿易的海關監管,上海海關立足上海口岸實際,堅持以市場和企業需求為導向,不中斷創新監管服務模式,建設集備案、通關、布控、統計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上海海關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通關治理係統。   該係統與上海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平台對接,全麵把握電商、物流和支付企業向試點平台提交的每一筆交易數據、貨物物流數據、資金結算數據,為後續海關監管提供數據支持,為跨境電商海關監管提供專用信息化手段。   自2016年4月8日跨境電商新政落實以來,隨著信息係統的完善和企業對新政的理解消化,上海口岸跨境電商進口業態迎來高速發展期,截至2017年8月,在上海有資質開展跨境電貿易務的企業總數為1166家。2017年初,上海海關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通關治理係統正式切換為跨境電商通關治理子係統進口同一版,繼續麵向上海市跨境電商企業開展高效優質的服務。   風險防控“鐵竹籬”   在反腐敗領域,科技創新同樣是把握先機、克敵製勝的有力武器。   近幾年來,上海海關在反腐敗領域中充分借助科技手段,加大科技運用,對科技反腐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嚐試。自行開發了接單環節派單叫號係統、行風滿足度測評係統、谘詢投訴受理中心治理平台等一係列與廉政相關的信息化項目,均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成效。   接單環節派單叫號係統實現了“陽光交單”,最大限度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幹擾;海關谘詢投訴服務網絡和行風滿足度測評係統對現場執法單位的行風情況進行實時監控,起到了防範執法、治理和廉政風險的“鐵竹籬”作用。   2017年,上海海關應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最新技術開發了海關風險預警處置和審計監視平台,該係統在傳統監管、關稅、加貿等業務領域外,增加對緝私、稽查作業的正當合規性進行監控,並能基於現有非執米兰体育全站法領域數據進行潛伏風險預警監控,如涉案財物(罰沒係統)等,建立一個貫串總署、直屬、隸屬三個層級,涵蓋執法、非執法兩大領域的監視監控平台,解決信息係統“煙囪林立”、信息化監視缺乏有效手段的痼疾,實現治理行為“進係統、留痕跡、可追溯、能監視”,從而實現同步防控執法、廉政、治理三大風險的目標。   該係統投進運行首月,共計製發監控核查聯係單5593份,處置異常數據18999條,處置異常數占有效數5887條,補征41次,補征稅款609次,發現並移交稽查緝私線索共計20條,涉及貨值4069.69萬元。   互聯互通“高速路”   2004年10月,海關總署與上海市政府簽訂合作備忘錄,正式啟動上海電子口岸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市商委、海關、檢驗檢疫、工商、稅務、外匯、運輸等部分的進出口業務信息流、資金流、貨物流的電子底賬數據,集中存放在一個公共數據中心,實現跨部分、跨行業的數據核查,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同時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口岸通關物流信息服務。   上海電子口岸平台上線運行的信息化應用代表項目有:稅費電子支付係統項目、EDI報關單申報係統、特殊區域聯網監管輔助係統等80餘個,門戶網站用戶逾6萬家。   其中稅費電子支付係統是科技提升通關時效的又一利器。該係統為企業用戶提供7×24小時支付服務,前身是上海海關自行開發的EDI稅費電子支付係統。   該係統提供電子支付海關稅費的新型服務,用戶隻要持IC卡,就可通過互聯網向銀行發指令支付海關稅費,而不必開好支票到銀行櫃台當麵付款,不必遞交蓋有銀行收訖章的稅單複印件,隻要海關係統中能查到已完稅即可獲放行。企業一票電子支付交易從發起支付請求到收到海關成功核注回執總共用時約30秒,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出口關稅征收對出口通關速度的影響。企業用戶通過稅費電子支付係統可以支付保證金、滯報金、滯納金等。   針對進出口業務繁忙的大企業,係統還開發了很多特色功能如指定代理支付、成組支付、批量支付等。目前,該係統在上海地區與23家銀行實現聯網,2017年1至8月上海海關稅收電子支付率達96.53%。   此後十幾年,基於上海電子口岸平台的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進進了密集建設期。   上海海關根據國務院和海關總署關於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的總體部署,會同地方政府部分和口岸單位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以通關便利、監管高效為目標全力深化“單一窗口”建設,參與建設了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1.0版、2.0版、3.0版共39個項目中的21項,企業申報項由135個縮減至75個,與上海市口岸辦及技術開發機構密切配合,完成上海口岸海關貨物申報從EDI係統向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台整體切換,進一步提升申報便利性,吸引更多企業應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目前上海口岸95%以上的貨物申報、100%的船舶申報均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辦理,貨物申報手續更加便捷高效,船舶放行時間節省0.5到1天。截至2017年8月,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台進出口企業、報關企業、運輸企業開戶達2400餘家、運維客戶端超過4300個。   另外,上海海關拓展服務企業方式,綜合利用“通關寶”移動APP等現有關企交互載體,加快“互聯網+”應用,為企業提供通關狀態實時查詢和通關谘詢服務功能。   “通關寶”能提供出口貨物物流信息、報關單和新老艙單等業務單證狀態、無紙化查驗狀態、企業年報狀態、個人國際郵包通關狀態、分運行李通關狀態、反壟中斷反傾銷相關法規、規範申報的查詢等功能,為用戶提供了極大便利。目前,“通關寶”微信已有關注用戶46000人,APP注冊用戶1000餘人,2017年7月網站提供查詢服務近1470萬次,對往繁就簡、進步通關時效發揮了明顯作用。   下一步,上海海關將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促進外貿穩定增長、推進“放管服”改革等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海關總署相關部署要求,加強科技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進一步進步通關效率、壓縮上海口岸海關貨物通關時間,更好地促進海關整體治理效能的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原標題:科技引領提升效能 聰明海關服務促經濟發展 +1 【糾錯】責任編輯: 黃浩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廣州 南非 26 22 16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