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通俗小說背後的明朝海外貿易

 新聞     |      2020-05-08 17:30
【想進非非】 中國官方史書往往對於國際環境,商貿物流的變動不甚敏感,而我們翻開當時通俗小說卻能填補知識的空缺。 明代小說《轉運漢巧遇洞庭紅》出版於天啟七年(1627年)。 蘇州府一個叫文若虛的商人,運氣非常糟糕,他販運了一批蘇州紙扇往北京,路途中卻碰上陰雨季節, 扇子黴壞,“本錢一空”。 倒黴之餘,空運報價 海運價格,他隨一夥米兰体育全站商人出海, 在國內花一兩銀子買的幾簍“洞庭紅” 橘子, 到吉零國竟賣了八九百兩銀子, 回途中為躲避颶風泊船荒島,他獨自登岸, 撿到一隻巨大的海龜殼,回到福建, 被識寶的波斯商人瑪寶哈用5萬銀子買了往, 陡然間無意中成了富商。 小時也聽外公講過這故事,但當時隻是感歎於航海冒險之奇妙,到了年長後,看了些貿易曆史方麵的資料,對這故事背景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一是故事發生的年代,固然在小說中言明是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但事實上當時明朝嚴禁私人參與海貿,所以小說中描述的情節,應該發生在“隆慶開關”之後。 1567年,隆慶帝公布解除海禁,國際貨運 空運價格,答應民間私人展開海貿,從此私人海外貿易才開始步進正軌,小說中的外貿門外漢文若虛才能這麽輕易地上了海船。 二是小說中反映的商人貿易組織也值得留意,一艘海船上似乎有幾十位商人同行,他們各自預備貨物,在船上的食宿自理,生意也自負盈虧。 反觀同期的歐洲,私人海貿也正蓬勃發展,17世紀時英國和荷蘭組織的海外貿易公司也開始崛起。 不過荷蘭和英國人做事有各自的方式。 荷蘭以商立國,在1595年到1602年間創立了14家從事亞洲遠洋貿易的公司,又在1602年把這14家公司聯合,終極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組織方式走在時代前麵,規定股東們出資時間以10年為一期,期間不得擅自撤出,新股東也不能加進,就這樣實現了經營的穩定性。公司可以在海外設立分公司和商館,建立倉庫來減輕商品價格波動的弊端。 而反觀英國東印度公司,組織形式卻要原始很多。英國人初期采取的是臨時合股的組織形式,即在每一次出海前籌集資金,當船隻返回後再將利潤按投資比例反饋給股東。因此在海外開發的穩定性上不如荷蘭同行。英國人的強項在於國家的支持,在1616年,由於荷蘭與西班牙的關係惡化,國際環境十分惡劣,英國政府於是借機逼迫荷蘭人在亞洲讓出了一部分貿易份額。 所以相比之下,14-17世紀中國的海外開發與歐洲諸強有一些先天的米兰体育全站劣勢。 明朝官方主導的海外開發行動如“鄭和下西洋”,重點不在貿易利益的開拓。而私人組織的海外開發卻缺乏組織,不能穩定地發展成近代貿易公司。明朝在鄭和之後曾經一度在東南亞建立了一個由藩屬國組成的“國際同盟”,卻在野心勃勃的歐洲諸強眼前步步退卻。 當然,歐洲人帶來的不僅僅是威脅,還有機會。在小說中,明朝海商們出海後到達了一個“吉零國”,這個國家大量使用銀錢,卻連橘子都沒見過。故事的主人公用“洞庭紅”換取到大量的銀幣。在熟悉航海貿易史的人看來,國際物流,這個“吉零國”很可能就是西班牙人占領的菲律賓馬尼拉,當時中國人稱之為”呂宋”。 明清中國的大宗白銀來源主要是日本和菲律賓。從故事中蘇州海商們回程在福建靠港來看,往的應該是菲律賓。 1565年,西班牙占領菲律賓,同年建立了連接菲律賓和墨西哥西班牙殖民地的跨洋航線,美洲白銀於是來到了亞洲。 而菲律賓當時非常貧瘠,西班牙人的生活物資都需要進口。於是大量中國商船南下開到馬尼拉貿易,用絲綢瓷器和其他商品換回西班牙人手中的美洲白銀。而我們翻開當時的記載,新鮮水果在明朝商人出口清單內赫然在目。 中國官方史書往往對於國際環境,商貿物流的變動不甚敏感,而我們翻開當時通俗小說卻能填補知識的空缺,可謂開卷有益。 (作者係武漢曆史文學學者)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廣州 南非 26 22 16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給我們留言